明溪歷史悠久,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漁塘溪一帶繁衍生息,創造自己的文明。
縣境秦屬閩中郡,西漢屬閩越地,東漢為會稽南郡。三國屬吳建安郡,晉屬晉安郡,隋代屬邵武、綏城地域,唐、五代至宋代屬汀州和南劍州及邵武地,宋設清流縣明溪鎮(驛)。
明成化六年(1470年)以明溪鎮,取將樂、沙縣、泰寧、寧化和清流部分地置縣,初名歸化是“因有古歸化地在其中”及歸順朝廷成化之意。
在這前后, 由于戰亂、災荒等諸多因素,大舉南遷的中原漢人,歷經長途跋涉,幾經輾轉之后,陸續在縣境內居住,這里因而成為中原漢人的聚居地。客家人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發達的文化,促進明溪地方農業和冶煉業的發展。500多年來,主客和睦相處,共同建造家園。
清代至民國初,明溪屬汀州府、汀漳道。民國20年(1931年)為蘇維埃福建省歸化縣革委會,列入中央蘇區版圖;民國23年成立福建省歸化縣蘇維埃政府,后又隸屬閩贛省蘇維埃政府。
民國22年5月, 因與綏遠城和云南紫云縣同名歸化,就更改縣名。以境內的漁塘溪將城區分成大小阜,兩阜相對如“明”字,故更名明溪縣。抗日戰爭時期屬福建第七、九行政督察區(長汀、永安),解放戰爭時期屬福建永安行政督察區,1949年10月24日明溪和平解放后屬永安專區。1956年與三元縣合并,稱三明縣,屬南平專區。1961年恢復明溪縣建置,隸屬三明專區(地區),現為三明市轄縣。